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了凡四訓

明朝袁了凡進士原著
民初黃智海先生演述
了凡弘法學會整理

第一篇 立命之學

【千人千般命呀!命命不相同,明朝袁了凡,本來命普通,遇到孔先生,命都被算中;短命絕後沒功名,前世業障真不輕,庸庸碌碌二十年,一生命數被算定,雲谷禪師來開示,了凡居士才轉命呀!才轉命。】

【求富貴呀得富貴,求兒女呀得兒女,求長壽呀得長壽,沒有什麼求不到呀,求不到!只要做好事,從心裡去求,心就是福田呀,千萬別亂求;心就是福田呀,千萬別亂求。】

【書經說:天作孽呀,猶可違呀猶可違,自作孽呀,不可活呀,不可活;詩經上也說:常常想自己,所做跟所為,合不合天道,求禍與求福,全在你自己呀!全在你自己。】

【天道不易信呀,人命沒一定,人命沒一定呀,要靠自己造;若說禍與福呀,都是天註定,那是凡夫與俗子,而非聖賢說的話呀,說的話!】

第二篇 改過之法

【改過要發心呀!改過要發心。發些什麼心呀!發些什麼心。第一要發那羞恥心,第二要發那敬畏心,第三要發那勇猛心,具備這三種心,便能有過立即改呀!立即改。】

【改過須發願,也要有助力,明裡頭,要有益友來提醒呀!來提醒。暗裡頭,要有鬼神做證明呀!做證明。還要一心一意虔誠的懺悔呀!虔誠的懺悔。】

【蘧伯玉呀賢大夫,二十歲時就覺悟,時時反省己過失,年年檢討再檢討;總覺得,自己改過的工夫不徹底呀,不徹底!所以說,改過的學問須講究呀,須講究!】


第三篇 積善之方

【中國積德第一人,就數山東孔聖人,世代子孫都不衰呀!都不衰,七十三代孔德成呀!孔德成。】

【救濟眾人事,種類有很多,簡單而言之,大概有十種,與人為善一呀!愛敬存心二,成人之美三呀!勸人為善四,救人危急五呀!興建大利六,捨財作福七呀!護持正法八,敬重尊長九呀!愛惜物命十呀,愛惜物命十。】


第四篇 謙德之效

【書經說:滿招損呀!謙受益,自滿的就要招損害;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!受到益。】

【造命的權在天,立命的權在我,只要肯努力,多做善事積陰德呀!積陰德,什麼福報求不得呀?求不得?】

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三和-太和.中和.保和

太和-道
中和-德
保和-保住-道.德..........

從"觀身"啟發智慧,
嬰兒出生....五官俱足  ...;  多元的  ....;  太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自然的  ....;  中和


三和,
就是你們到北京故宮去看那三個大殿的名字:太和、中和、保和。
太和是道,中和是德,保和就是你要把道德永遠保持住。
孔夫子講「和為貴」,人與人之間要和,人與天地萬物要和,人與一切眾生要和。
不和,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是不和!
社會動亂,眾生,不但是人連畜生包括植物,都生活得非常辛苦。
所以我常常勸導從事於化解衝突、促進安定和平的人,我教他們觀身,
從觀身裡面啟發智慧。
首先我們一定要肯定宇宙是多元的,世界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,是多元的,多元就要和,一元就不必和,那談不上和,多元一定要和,不能夠歧視別人。



我教他觀身,
你自己仔細去觀察嬰兒出生,你去看那個小小的身體,
他外面五官具足,眼耳鼻舌,眼不是耳,耳不是鼻,每個器官就是一個族群、就是一個文化、就是一個宗教;
許許多多合起來,合成你這個身,裡面五臟六腑。你看看這麼多器官,這不同的器官它們都能和睦相處,這是生下來就是這樣子,這叫太和。
太和不是人造的,是自自然然的,自自然然這叫道。我們隨順它,那叫德,隨順就是中和。
所以要用中,中就是不偏不斜,不偏不斜這就是中,你要隨順。你不能改變它,你要是改變它、破壞它,那就錯了,必定就有災難。人有兩個眼睛,你說兩個眼睛太少,我再去裝一個眼睛,你搞三個眼睛,你的災難就來。為什麼?
破壞大自然,破壞自然的法則。自然的法則是太和,
隨順自然法則就是中和,
最後最重要的你要能保住,保和。世世代代能夠保住,這個王朝永遠不會衰替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--摘錄自淨空法師 ...報恩講堂...大乘無量壽經
http://www.amtb.org.tw/section1/jiangtang.asp?web_choice=2&web_rel_index=49

金剛經-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


《金剛經》全經的要義是什麼呢?
就是:心有所住,即離無上菩提之心;心能降伏,即是無上菩提之心。
《金剛經》的目的
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,成無上菩提果,
如何發?如何成?
必得先將心降伏;
如何降伏?必須「心無所住」。
住的意思是執著,心裡有罣礙、很在乎,如果心頭不牽不掛,就叫「不住」。

想要達到「心無所住」的境界,的確很不容易。以下舉經文中的三段,來進一步說明。

一、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 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

煩惱和執著,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眾生、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的,
想要不起煩惱,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,當成真實不變的;
但若僅止於此,認為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、不實在的、無常的,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,這會變得很消極,這樣也不對,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。
真正的菩薩行者,會與他人保持接觸,
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,這才是真工夫。

二、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;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

這一段是《金剛經》精要中的精要。
整段話的意思是:有大功德的菩薩們,應該要有智慧心、清淨心,做了布施功德之後,心裡不要想到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六塵;
如能不執著,便能生智慧心,也就是無住的心。

--摘錄自:聖嚴法師著作《金剛經講記》、《福慧自在》

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