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

金剛經-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


《金剛經》全經的要義是什麼呢?
就是:心有所住,即離無上菩提之心;心能降伏,即是無上菩提之心。
《金剛經》的目的
就是要我們發無上菩提心,成無上菩提果,
如何發?如何成?
必得先將心降伏;
如何降伏?必須「心無所住」。
住的意思是執著,心裡有罣礙、很在乎,如果心頭不牽不掛,就叫「不住」。

想要達到「心無所住」的境界,的確很不容易。以下舉經文中的三段,來進一步說明。

一、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 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

煩惱和執著,都是我們和外在的人或眾生、環境接觸以後才產生的,
想要不起煩惱,就不能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,當成真實不變的;
但若僅止於此,認為反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是假的、不實在的、無常的,就不和外界環境有任何接觸,這會變得很消極,這樣也不對,這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。
真正的菩薩行者,會與他人保持接觸,
但是不會把這些關係牢牢地牽掛在心上,這才是真工夫。

二、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;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

這一段是《金剛經》精要中的精要。
整段話的意思是:有大功德的菩薩們,應該要有智慧心、清淨心,做了布施功德之後,心裡不要想到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六塵;
如能不執著,便能生智慧心,也就是無住的心。

--摘錄自:聖嚴法師著作《金剛經講記》、《福慧自在》

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